【古道走讀】樟之細路~續∣台灣清末至日治初期的聚落三角林到小粗坑古道
▎台灣清末至日治初期的聚落三角林,茶園風光山巒疊翠,走進日治時代闢建的小粗坑古道,探索昔日連接粗坑與石門之間運送物資的古道,兩佰年來物換星移,隨著石門水庫和產業道路興建,小粗坑古道逐漸被取代。 【 行程 】 RSA07~ RSA08 三角林 ~ 小粗坑古道 中壢火車站後站→搭桃園客運 5050 往溪州公園→北水局→十一份觀光文化園區→小粗坑古道→太元步道→石門水庫環湖步道→坪林→搭公車經大溪→捷運永寧站 樟之細路 (Raknus Selu Trail) 為臺灣七大國家級綠道之一,古道原始狀態為大片天然樟樹林,是居民入山砍伐、煉製樟腦的山徑。 Raknus 是賽夏族及泰雅族語的「樟」,而 Selu 是客家話的「細路」 。 北起桃園龍潭,南到台中東勢,串聯客家鄉鎮的山林古道,百年前曾經是先民種茶製茶、伐樟製腦、運送農產的手作道路。 境內起伏的山陵、遼闊的池塘、翠綠綿延的茶山,以及遼闊的視野與清新的空氣等,客家先民在十一份埤塘東邊拓墾建立十一份、泉水空、淮子埔 3 個庄,用鵝卵石從農地東邊堆疊出海拔落差 40 多公尺、 120~300 多公尺不等長短的古道,將農產品挑到三坑集貨點,搭船運到板橋、萬華、大稻埕。 在北水局下車走佳安西路,經十一份文化園區 、石門水庫教會,要到三角林開庄祠堂的路上,路旁 有一個立牌 「 石門活魚發源地 」 , 石門水庫興建時代,來了很多外省籍移民定居魚石管局宿舍,其中有一居民開設餐廳主打水庫新鮮活魚料理而後造成流行,石門活魚發源即從此街開始。七○ 年 代是石門活魚的黃 金年 代,來 石門水庫附近一定要吃活魚。 石門水庫興建後,北水局 ( 以前叫石管局 ) 盤據石園,有石門大草坪、宿舍群、棋盤式街道 ... 知名景點。在十一份埤塘西邊台地上的 三角林庄 ,是 台灣清末至日治初期,發展較早的聚落 , 從三角林開庄福德祠到原祐福德祠 ,走在鄉間馬路上 欣賞茶園風光 , 遠處山巒,環境非常清幽宜人 。 從十一份埤塘西邊台地上的三角林庄,鄰近龍源路的小粗坑古道入口,水泥橋旁一座清代所建的原佑福德祠,俯臨大粗坑溪。廟於 1981 年改建,供奉著「土地婆抱子像」,土地公面容和藹,以及手抱一孩童的土地婆,頗為稀有。廟身新穎,只有廟前的石製舊香爐,因長年風化而透露出古樸的歲月痕跡。 走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