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古道走讀】樟之細路~續∣台灣清末至日治初期的聚落三角林到小粗坑古道
▎台灣清末至日治初期的聚落三角林,茶園風光山巒疊翠,走進日治時代闢建的小粗坑古道,探索昔日連接粗坑與石門之間運送物資的古道,兩佰年來物換星移,隨著石門水庫和產業道路興建,小粗坑古道逐漸被取代。
【行程】RSA07~RSA08 三角林~小粗坑古道
中壢火車站後站→搭桃園客運5050往溪州公園→北水局→十一份觀光文化園區→小粗坑古道→太元步道→石門水庫環湖步道→坪林→搭公車經大溪→捷運永寧站
北起桃園龍潭,南到台中東勢,串聯客家鄉鎮的山林古道,百年前曾經是先民種茶製茶、伐樟製腦、運送農產的手作道路。
境內起伏的山陵、遼闊的池塘、翠綠綿延的茶山,以及遼闊的視野與清新的空氣等,客家先民在十一份埤塘東邊拓墾建立十一份、泉水空、淮子埔3個庄,用鵝卵石從農地東邊堆疊出海拔落差40多公尺、120~300多公尺不等長短的古道,將農產品挑到三坑集貨點,搭船運到板橋、萬華、大稻埕。
在北水局下車走佳安西路,經十一份文化園區、石門水庫教會,要到三角林開庄祠堂的路上,路旁有一個立牌「石門活魚發源地」,石門水庫興建時代,來了很多外省籍移民定居魚石管局宿舍,其中有一居民開設餐廳主打水庫新鮮活魚料理而後造成流行,石門活魚發源即從此街開始。七○年代是石門活魚的黃金年代,來石門水庫附近一定要吃活魚。
石門水庫興建後,北水局(以前叫石管局)盤據石園,有石門大草坪、宿舍群、棋盤式街道...知名景點。在十一份埤塘西邊台地上的三角林庄,是台灣清末至日治初期,發展較早的聚落,從三角林開庄福德祠到原祐福德祠,走在鄉間馬路上欣賞茶園風光,遠處山巒,環境非常清幽宜人。
從十一份埤塘西邊台地上的三角林庄,鄰近龍源路的小粗坑古道入口,水泥橋旁一座清代所建的原佑福德祠,俯臨大粗坑溪。廟於1981年改建,供奉著「土地婆抱子像」,土地公面容和藹,以及手抱一孩童的土地婆,頗為稀有。廟身新穎,只有廟前的石製舊香爐,因長年風化而透露出古樸的歲月痕跡。
走過水泥橋後,路旁有一新建的油桐花觀景台,這裡是小粗坑古道入口。
#小粗坑古道
古道沿著小粗坑溪的溪谷而行,小粗坑古道是日據時代闢建的一條牛車道,主要連接粗坑與石門之間的古道,粗坑、關西十寮、竹坊、茅武督等地居民依賴這條道路運送物資出入。後來因興建石門水庫,山區居民他遷,加上公路的闢建,古道於是沒落。
古道前段寬闊平緩,中段較陡,林蔭泥土路上佈滿落葉,隱約可見溪石間點點油桐落花,心想若是油桐花開季節來,走在滿佈白色桐花雪的山徑應該很美。
小粗坑古道後半段坡度漸陡,陡升190公尺,呈彎繞而上,樹木橫陳,泥土路的小石塊漸多,需要拉繩和足夠腳力。手持登山杖又要拉繩,茱莉自作聰明,誤以為會折返下來再拿,就把登山杖往旁邊一放,兩手攀著繩索順利到達鞍部。然後跟一位同學一起下到攀繩處取回登山杖,重溫一次陡降坡的刺激,也補足攀繩上坡無法拍照留影的遺憾。
從粗坑古道北端入口走出與老師同學們會合繼續走,產業道路的終點聖義宮,昔日為太元宮,接下來的步道稱為太元步道,太元步道途中視野開闊處,可以下望石門水庫後池堰。
從太元步道走下依山閣,橫越石門水庫壩頂,走環湖步道,水庫湖光山色,環湖步道擁有完整林相,自然生態相當完整,鳥類很多。大漢隧道 我們往左側走才是人行走道經過大漢隧道後經溪洲公園,公園青翠草坡地﹑遍植樹木﹑尋幽步道、蓮花池水山色,因天色已晚要走到坪林搭公車,就無暇好好欣賞,下回再續。
~石門水庫環湖步道這一段下坡路若騎單車一定很舒爽~
留言
張貼留言